尽管A股出现大牛市,银行股的市盈率很难达到10倍,市净率很难达到1倍,银行股是整个股市所有板块中严重被低估的板块。
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牛市银行股的市盈率达到多少呢?
2007年大牛市,银行股平均市盈率约为9.26倍;
2015年小牛市,银行股平均市盈率约为8.30倍;
2018年蓝筹慢牛高点,银行股平均市盈率约为9.06倍;
至今2020年7月份,A股市场总共有36只银行股,平均市盈率约为6.56倍;
根据A股历史牛市行情,银行股的市盈率是很难达到10倍以上,只要能达到10倍以上就说明银行股有泡沫了。
2020年7月份银行股最新市盈率分布
至今A股市场总共有36家银行上市,其中这36家银行股的市盈率大致分为三个等级,具体情况如下:
1.市盈率大于10倍以上的有7家银行,其中最高的市盈率是13.64倍;
2.市盈率在5倍~10倍之间的有19家银行,占比最高;
3.市盈率低于5倍的银行股有10家,其中最低的是4.12倍;
根据目前整个银行板块的市盈率来看,银行股的市盈率确实非常低,市盈率超过10倍的都是中小银行,大型商业银行的市盈率非常低,严重被低估了,确实具有长期投资价值。
银行股的市净率很难达到1倍
银行股除了市盈率非常低之外,银行股的市净率同样也是非常低,同样是在全市排名最低的板块之一,整个银行股的平均市净率都在1倍以下。
其实银行股的市净率最低,主要有两个因素造成的,其一银行股的股价低;其二银行股的业绩好,每股净资产高;所以直接造成银行股市净率非常低。
如上图,这是银行股近10年的银行指数和市净率的走势图。
其中银行市净率总体都是呈现下降趋势的,从2011年12月份银行市净率达到1.4倍;2015年12月市净率跌破1倍之后,近几年一直在1倍以下,至今整个银行股的平均市净率不足0.8倍,超级超级低,已经创了历史新低。
总结分析
A股市场总共有36家银行,目前银行股平均市盈率在6.5倍,市净率不足0.8倍,已经处于底部,完全可以证明银行股已经具备长期价值投资。
另外根据A股每一轮牛市历史数据得知,当银行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倍附近,市净率达到1倍附近,说明市场已经高位了,要谨防下跌风险,所以从银行股的估值同样可以推测整个市场所处的位置,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。
如何挑选银行股?投资小银行的要决
很久前听过一个笑话。
泰康人寿陈东升先生一次在动员会上说,‘相比平安和国寿,我们泰康人寿受到的客户投诉是非常少的。’,台下一个业务员悄悄对身边的人说,‘那当然啦!如果我拿到了驾照却从来不开车,我就永远都不会吃罚单。’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大有大的麻烦,小有小的好处。银行业也是如此。因为小,所以问题不多。但这能说明小银行普遍更优秀吗?不是。只说明小银行还没有资格去面对问题。
在《小韭菜如何挑选银行股之一》文中,我提到了银行业盈利模式。利润=规模*利差+中收-信用成本-运营费用。中短期内银行业面对的问题是:对公信用成本高企、资管新规冲击中收、市场利率化下负债端压力影响利差、传统对公经营环境恶化与资本充足率掣肘影响资产规模化增长。每个指标都面临压力,因此转型成为行业共识,而转型又意味着费用投入。所以,这一轮调整中型股份行受冲击最大,利润与经营数据普遍难看。相反,小银行却风景独好。
背后原因是什么?小银行未来的前景是什么?我们投资小银行的逻辑又是什么?且看本韭菜娓娓道来。请记住,说得好别吝啬赏钱。说得不好尽管骂我脑残。虽然我时间多,但保证不反击。
为什么小银行风景独好?先看看小银行的表率、宁波银行的2017年的利润结构吧。
2017年,宁波银行净利息收益占比65%,手续费占比23.3%,投资收益占比13.2%,公允价值变动与汇况损失基本抵消。2016年,净利息收益占比72%,手续费收入占比23.5%。公允价值变动与汇况损失基本抵消。2017年净利息收益占比之所下降,主要因为利息支出的上升,以及投资收益的大幅上升。所谓投资收益又是什么鬼?从图二可知,原来是投资货币基金去了。这个其实也算是利息收益吧。
至于手续费佣金收入,其中代理类业务占了60%。代理类业务是什么呢?在2016、2017年,报表下找到了以下陈述。
经历了两年强劲的增长,2018年,手续费佣金明显受到冲击。见下图。较去年同期下滑了近10%。也不知道是否因为受监管清理表外理财,影响了手续费收入。了解情况的看管们不妨说几句?
查了查百度,对于‘代理类业务’的解释如下:
说了这么多,主要是告诉大家,宁波银行利润结构中,净利息收益占比是绝大部分,加上投资货币基金的收益,占比接近75%。手续费收益中,代理类业务就占据了绝大部分,60%。
这时也许有读者会说:除了手续费佣金收入占比比股价行低,其它也算正常吧?那么好,请再看一张图。
上图表明,宁波银行从社会吸收存款,从同业拆入款项、发行同业存单,大部分钱,投入到‘证券投资’中去了。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只有37%。
在这轮经济动荡中,传统对公资产受伤最重。宁波银行贷款占比极轻的同时,贷款名目中对公的比例也是相对较轻。从下图得知,近两年稳定在62%左右。这样一来,对公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不到23%。而中型股份行中,如浦发,对公贷款占比达到了31.6%(2017年数据)。
在宁波银行的各项贷款地理分布当中,可知宁波市占比就达到了41%,浙江达到了54%。长三江比例则达到了87%。区域性特征极为明显。而长海大哥浦发银行的贷款分布中,长三江比例只占到了27%。
到这里,是不是该明白为什么宁波银行的风控好了?
不明白我告诉您:1、相比于投资证券,贷款的风险是高的。所以,资源优先倾斜于发展‘证券投资(活生生的小兴业)’。2、风险更高的贷款资产类别中,挑风险的较低的做,只做同区域的‘优质熟客’,知根知底的情况下,避雷的几率会更高。
但这是否意味着宁波银行就是一家优秀的银行?它未来值不值得投资?
优秀,我想肯定是优秀的,但仅限于与小银行对比。它的现实情况与中型股份制银行截然不同。至于是否值得投资,我不做结论,只说看法,供各位看官参考。
1、从确定性来讲,宁波银行的经营性指标都很健康。资产规模有进一步扩张空间,中收受资产新规的冲击料定不大。从拨备储备看,信用成本上升短期对利润影响不大。甚至,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。一季度经营费用的快速增长,说明公司在为未来业务发展做积极准备。新一年的存款争夺大战中,旧口径下,一季度存款较2017年末增长12%。强劲的存款甚至导致利息支出的增长,影响了净利息收入。以上,都是好的因素。
2、不利因素在哪里?
很明显。由于收入结构过于单一,且高度依赖于利息收入。如果利率市场化场进一步深化,存款成本的增长,极有可能会对公司经营形成巨大压力。这也是包括宁波银行在内、所有小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。一旦负债成本上升,为追求利差空间,小银行会本能的提升风险偏好。而风险偏好的提升,后果往往是一地鸡毛。
除此之外,对宁波银行来说,熟悉区域内的优质客户,数量总是有限的。如果想追求规模增长,后果则是必然会走向外延发展的路径。而小银行相对中型银行、大银行而言,负债端永远处于劣势一方。个中原因非常简单。也许宁波人愿意把钱存在宁波银行,宁波银行对长三角的商人也能做出更优质的差异化服务,因此可以吸收到对公存款。甚至,当地也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。
但出了宁波,出了长三角呢?
宁波银行也可以申请在北京发展业务,其目的,最多也是为长三角的客户提供附加服务吧。想做北京人的生意?只怕很难。没有北京人愿意在同等条件下将钱存到一家宁波的银行,北京的企业如果跟长三角企业没生意关系,理宁波银行干吗?北京更不会鸟宁波银行。而以宁波银行对北京客户的信息了解程度,肯定远远比不上宁波本地、或者长三角客户。所以要怎么提供差异化服务呢?这条路是走不通的。想走,首先就得改个名字。
也就是说。小银行的发展有天然的限制。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深耕(区域),也可以做得非常优秀。可一旦走出能力圈,就必然会面临经营成本与信用成本同时上升的困境。区域性,就是局限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天然界限。这条红线万不可闯。否则,就等着自食苦果吧。
以上,就是韭菜们投资小银行必须注意的两点。总结起来就是:
第一、未来,利率市场化对小银行的冲击,极有可能是毁灭性的。所以对负债端的状况,一定要关注关注再关注。负债端较差的小银行直接PASS。
第二、小银行必须围绕核心用户深耕,坚守能力圈。胡思乱想搞扩张的小银行可以直接PASS(这样的小银行应该不存在吧?)。
第三、关注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、核心客群的成长与衰亡。苗头不对、前景不好,PASS。
其它小银行,如南京银行、贵阳银行、北京银行、上海银行、常熟银行、无锡银行、张家港行,各位韭菜可以参照本韭菜分析宁波银行的模板,自行分析。其实也不是很难,对吧?雪球时光森林
我来帮TA回答